厂商想用这个技术拯救你的老手机?但我看还差点火候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5-26 11:57

  这两年手机应用是设计的越来越放肆了,每个 APP 运行起来占据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大,直接给我整出 “ 内存焦虑 ” 了。

  所以为了能给用户多腾点内存出来,除了加钱以外,各家厂商也是纷纷推出了自己的 “ 内存融合 ” 技术。

  对手机稍微有些关注的差友可能会注意到,这几年各家厂商发各种新机的时候,会在标注手机内存的地方,整上一个 xxG + xG 的文案,比如什么 8Gb + 4G , 12Gb + 8Gb 等等。

  乍一看好像是 12G 的内存加 8G 的内存,就能原地达到 20G 内存的效果,但是在这个数据的边角上,又会打一个如同免责声明一样的 “*” 号,在告诉你两者的不同。

  今天,托尼来好好的带着大家文艺复兴一番,聊聊现在都 2023 年了,这 21 年火起来的技术到底好不好使。

  咱们手机里主要负责放数据的地方有两个,一个是 DRAM ( 俗称内存 / 运存 /RAM ),一个是 NAND Flash ( 俗称闪存 / 硬盘 /ROM )

  内存可以几乎无限制的读写数据,而且读写数据的速度非常快,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健忘,断电之后里面存的数据就丢光了。

  平时讲的后台保活,就是要保证这些应用可以让他们的数据运行在这些内存里面,不被 “ 杀掉 ” 。

  倒也没错,但内存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贵,前几年手机基本只有 8G 内存,这两年好了一些,厂家也逐渐安排上了 12G 、 16G 的内存空间。

  实际上由于边际效益递减原因,再往上堆叠内存带来的正向收益就非常有限了,像这样直接干到 18G 的厂商更是少之又少。

  所以为了解决杀后台的情况,同时,厂家就把目光投向了 “ 单价 ” 更便宜的手机硬盘,也就是闪存上来了。都是存东西,我从这儿偷点空间来没问题吧!

  其实这个技术早在安卓 2.2 的时候就有了,本质就是将一些内存中不怎么用得到的数据压缩,丢到闪存空间里存储,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重新读出来。

  通过这样的方法,来实现可以在后台驻留更多的 APP 的效果,省得手机自动杀后台,也省得我们收不到应用的推送。

  它能够将一些内存中不怎么活跃的部分在内存中压缩,等需要用的时候再取出来,就是上图里的 “ 应用内存压缩 ” 。

  所以说,站在底层原理的角度来看,内存融合其实并不算什么很新的技术,更多的还是一种对过去 SWAP 和 Zram 技术的融合。

  目前主流手机上的 LPDDR5X 内存的读写速度换算下来理论是 68.2GB/s ,比起闪存的读写速度来说快了几十倍不止。

  但是可能会因为 SWAP 反复把数据从闪存和内存倒腾,导致手机卡顿明显增多。

  也会因为 Zram 反复压缩内存里的数据,导致 CPU 性能被占用,手机整体响应变迟缓,发热量增加。

  托尼自己也试了一下,拿来一台打开内存拓展功能的手机,连续打开十几个常用 APP 。

  这样一作还没做完,手机的就感觉明显变卡了,甚至还出现了应用不跟手的情况。

  讲道理,都卡成 PPT 了,那我还宁愿你给我重新打开一下应用,说不定更流畅呢。

  和寿命接近无限的内存比起来,一块闪存可以被改写多少次数据,是从它被造好的那一刻开始决定的。

  比如 PLC 闪存早年的理论寿命只有全盘写入 35 次,相当于 1T 的闪存只能写入 35T 就离损坏不远了。

  那如果背后的程序员没调试好,啥数据都不加节制的乱丢,那确实会对闪存的寿命造成影响。

  比如之前 Mac 的一些 BUG ,导致用户用了 60 天就消耗了这块 256G 闪存 10% 的写入寿命。

  但是好在如今内存融合在打磨了这么多年之后,其实各家都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调度机制了,正常使用下来,不会对闪存寿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。

  咱们也不用过分恐慌内存融合,一般正常使用的话,闪存寿命还是要比手机寿命长一些的。

  我掐指(用 ChatGPT)一算,就拿目前手机里常见的 256G TLC 闪存颗粒来说,按照 1000 次的擦写寿命来算,咱们想在两年内用坏,每天得要写入 350G 数据才行。

  对中低端手机来说,或许本身内存太小了,需要内存融合来保留更多的应用后台,但是又会因为 SoC 性能不够导致在 “ 融合 ” 的时候发热,耗电量增加,给体验拖后腿。

  对旗舰手机来说, SoC 的性能是够了,但是把往往内存本身又已经足够大了。。。真的不缺这一点融合出来的半生不熟内存。

  所以说开不开内存融合,就成了一个选择题——得看你是更喜欢更多的后台保留,还是要更流畅的打开每个 APP ?

  等到 APP 开发再张牙舞爪一轮,12G 的手机需要内存融合来挽救的时候。。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